
近日我有幸參加了公司的“蒲公英計劃”內訓師能力提升班培訓,通過本次培訓,讓我對內訓師這個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,也對如何成為一名優(yōu)秀的內訓師有了自己的心得。
“內”——向內求索,向內發(fā)力。
從廣義上來說內訓師是指為企業(yè)內部員工進行培訓的授課老師,培訓經常會請到專業(yè)的內訓師來講授相關的課程,例如我參與的化工原理常識培訓與壓力容器知識的培訓等,但內訓教導員工的方式并不是學校里的“填鴨式”教學,每位受訓的員工對于培訓內容都會有自己或多或少的經驗與思考,內訓師要挖掘每位學員的潛能,豐富自己的課程,讓知識、技巧和標準成為內部共通的財富。
“訓”——目標明確,運用技巧,激發(fā)興趣。
一名優(yōu)秀的內訓師不僅要會課程開發(fā)更要擅長課程設計,課程的設計要確定好課程所面對的對象、范圍、方法與內容并實施調研,同時具備講課技巧,調動學員積極能力。作為新人內訓師要克服緊張與焦慮,只有將自己積極的心態(tài)和自信的氣場發(fā)揮出來,才能更好地帶領學員進入課程內容。適當運用肢體動作,讓授課內容變得生動,也可以面帶微笑,增加講師親和力和信任度,同時通過講授學員身邊的經歷,增加說服力。通過場景策劃,讓學員看到、聽到、感覺到,加深學員記憶,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“師”——人人為師,人人為徒。
內訓師不是萬能的,很多時候內訓師并不是工作經驗最豐富的,也不是在崗位上水平最高的,但是一定是善于在工作中總結經驗,豐富自己的知識庫與素材庫的。在工作中勤于觀察、勤于思考、勤于記錄,吸取每位同事的閃光點和小技巧。內訓師不同于傳統(tǒng)的授課教師,他們不但是知識的載體與傳播者,也是問題的發(fā)現者和知識的匯集者。從培訓角度講,內訓師不是閉門造車于某個領域,而是對現象的不斷變化有敏銳的觀察力,對現象背后的知識,有著能高度總結與濃縮的能力。工作中的經歷每一次實踐與每一次創(chuàng)新,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,這時便需要內訓師隊伍扛起重任,將這些組織智慧匯總、提煉,形成體系,并以面授課、在線視頻或文檔資料等不同的形式呈現,讓受教育者受到啟發(fā),讓知識的脈絡更加清晰,從而使團隊更有凝聚力與戰(zhàn)斗力。
內訓師是知識脈絡的節(jié)點,也是打通知識傳遞最后一公里的推動者與傳遞者。我將以這次培訓知識的點點滴滴融入自己每一次的培訓工作中,傳遞蒲公英的顆顆“種子”。(磷銨分廠 周淵博)